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,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,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联盟:“三国同盟”和“三国协约”。这两个阵营在军事力量上不断增强,备战的气氛愈演愈烈,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。在这个复杂的背景下多赢策略,许多其他国家也纷纷选择自己的立场,有的支持“三国同盟”,有的则加入了“三国协约”。然而,有一个国家在此过程中遭遇了尴尬局面,它本希望加入协约国,以获取支持,但最终遭到拒绝,只能被迫加入同盟国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呢?
首先,谈到这个国家,便不得不提到横跨亚、非、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!在当时,奥斯曼帝国曾是一个强盛的国家,然而自1699年起,它的衰败之路便已开启。进入19世纪后,奥斯曼帝国陆续失去了大片土地,遭遇列强的侵略,人们戏称其为“西亚病夫”。当时,俄国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对手,两个国家之间在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爆发了多达十次的大规模战争,结果往往是奥斯曼落败,几乎无胜。俄国通过这些战争获取了不少领土,但他们并未止步多赢策略,心怀“第三罗马”的梦想,笃信最终会征服已经更名为伊斯坦布尔的君士坦丁堡。面对俄国的不断逼近,奥斯曼帝国显得力不从心,只能企图在欧洲大国之间找到平衡,以保全自己的主权与领土,尤其是抵御俄国的扩张。
展开剩余60%其次,尽管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在其领导人恩维尔、杰马勒和塔拉特的统治下运作,但在外交政策上却出现了分歧。恩维尔和塔拉特倾向于与德国建立密切的同盟关系,而杰马勒则主张加入协约国,他认为,只有英国和法国能够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。历史上,英法确实对奥斯曼帝国有过“援助”,例如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就是在他们的支持下获得的。1914年7月,杰马勒应邀前往法国参观海军演习。在活动结束后,他亲自拜访了法国外交部长,直言不讳地请求:“请务必将我国纳入协约国阵营,以保护我们免受俄国的侵略。”但法国外长却冷淡地回应,表示只有在获得英国和俄国的同意后,才可能接纳奥斯曼帝国的请求。然而,紧接着的7月28日,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,战争的火焰迅速蔓延,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。
然而,即使在这种潮流中,奥斯曼帝国的态度却依然犹豫。到了8月1日,英国开始征用为奥斯曼帝国建造的两艘无畏舰艇,这引发了奥斯曼高层的强烈不满。杰马勒回国后,便与德国展开了秘密谈判,并警告德国,如果他们拒绝接纳奥斯曼帝国,它将与希腊结成联盟,寻求协约国的支持。德国一直希望吸纳奥斯曼帝国,因此在8月2日,双方秘密签订了盟约,但奥斯曼帝国并未立即宣布参战。即便与德国达成了协议,奥斯曼帝国仍心存加入协约国的梦想。8月5日,也就是与德国签约的第三天,恩维尔居然向俄国军事专员提出希望与俄国结盟的倡议,只要俄国能够保证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完整,并归还爱琴海的三座岛屿,同时收回色雷斯西部,那么他们愿意全力支持协约国。然而,俄国此时却完全是想要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,岂会同意这样的要求?最终,面对内外夹击,奥斯曼帝国无奈地选择了向同盟国靠拢。
参考资料:1.《奥斯曼帝国的衰亡》;2.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》多赢策略
发布于:天津市明珠国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